田野民俗志(第2版)

董晓萍/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本书是当代中国民俗学走向世界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标志性作品,是全方位论述田野民俗志学科地位、理论框架、实践方法的拓荒制作,是对钟敬文先生简历中国民俗学派学术构想的实践与发展,是作者多年田野体验和理论思考的结晶。《田野民俗志》具有三大独创性学术价值:1.提出了一个现代学术新概念:民俗资料的获得,最主要的来源是田野作业,田野作业不仅是获取资料的方式,还是民俗学者检验与提升理论的重要场所。作者抓住了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症结,适时提出了“田野民俗志”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田野民俗志是相对于文献民俗志提出的,它重视田野资料的搜集与调查文本的写作。2.构建了田野民俗志理论系统:书中重新审视了田野作业的学术意义,并在全球化国际背景和学科体系发展日臻成熟时,提出了田野民俗志的理论构想与学术框架。在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中,对田野作业的过程模式建立、田野关系、田野叙述、田野报告的写作与表述策略等方面做了充分阐述。3.提出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书中不再视田野民俗为资料搜集的一般性的田野作业,而是一种观察视角和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书中还专门介绍了天也报告的撰写原则和表述策略,并附作者自己撰写的田野作业个案,给民俗学者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引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首章试读

出版说明 20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社科类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用于开展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工作。1992年,出版资助工作正式启动,并在北京市社科联设立出版基金办公室。出版基金的设立,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为加强理论工作、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所办的实事之一,是推进学术创新,推出优秀成果,培养优秀社科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韶光留影,出版基金迄今已走过20余载历程。“一分投注,一分希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多年来,出版基金成绩斐然,截至2012年共资助书稿41批,1000余部(套)著作业已问世,内容涉及40多个学科。其中,四分之一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为集中展示这20多年来的成果,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在相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此套“北京市社科精品文库”丛书,旨在集萃历年资助出版作品之菁华,再次奉献一批学术价值高、社会意义广、研究价值大的优质图书以飨读者,并用具体而实际的行动响应“书香中国”的倡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 2015年7月...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