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插图版)

许结/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对中国文化的基础、制度、宗教、学术、艺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分别进行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展示与研究,而其中每一节又是一个文化专题,共计35个文化专题,力求在有较大涵盖面的基础上对每一文化专题都有清晰的展示和深入的探讨。图文结合、雅俗共赏,适合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供一般读者阅读之用。

首章试读

前言 许结 中国文化是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的文化,是由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汉族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建构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大的传承性与包容性。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为当今社会开创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均相对地决定于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其大河大陆型地理环境相关,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重土厚生的文化观念。《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由于中国地大物博,需因地制宜,《礼记·王制》又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之说,所以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作用,又必须注意地域文化(区域性)、南北文化和大一统文化(秦汉帝国的形成)的多重特征。受地理环境和季节性气候的影响,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育成熟极早,所谓“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论语·宪问》),从而形成世代相传的安居乐业的耕织文明。授时颁政、劝课农桑、订立田制成为历代政府的要务,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之道正根植于以农为本的文化思想。缘于世代农耕生活即聚族而居,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家族制与宗法制相生相济的社会形态,这种以家族为中心的血缘关系,也正是中国古代伦理政治与伦理文化的基础。而所谓伦理型模式,实由家族而推扩于人类社会、自然宇宙,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境界。 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形成了完备的文化制度,其中最突出的是宗法制度、职官制度、选举制度、教育制度、礼乐制度、兵役制度与科技制度。宗法制作为政体结构,源起于古老的氏族制,完成于西周时代,其特征主要在三方面:一是父系世袭、嫡长子承祀;二是封邦建国、宗族共治;三是建立宗庙祭祀制度,尊祖敬宗。东周以降,旧宗法制被破坏,自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在君主制下对旧宗法制进行了改造,从而变封邦建国所体现的宗族优势而为在帝国专制下的家族优势时期。在漫长的家族优势阶段,又有两大时...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