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王定铜/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将分三部分:(1)从理论上介绍什么是“六要素”教学;(2)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对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20个学科如何开展六要素教学进行具体论述;(3)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六要素教学。

首章试读

序 王定铜主任编著的《“六要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马上就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付梓了,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该著作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六要素’教学方式区域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性的经验;比较完整地再现了课题主持者对中小学教学本质探索的心路历程。我有幸参加了课题的开题和课题指导,并于年前拿到书稿,先睹为快。纵观课题研究,细读书稿,觉得“六要素”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 首先,“六要素”教学改革的价值定位在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互动和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彰显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智慧型教学价值取向。 成功的教学改革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定位。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有效性”和“主体性”。诚然,有效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但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1]。有效教学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产生的,重视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当下的有效教学,在不少地区和学校,过分强调科学性、技术性,忽视了教学的人文性和艺术性,甚至不恰当地强调统一和标准,不恰当地强调效率、效果。于是,科学性、技术性不知不觉地演变为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教学中的人的价值往往被忽视了。“主体性”价值是现代所有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应该说,在观念上,主体性价值是明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只强**师的主体性,要么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上,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忽视了群体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接受的主体性,忽视了探究与创造的主体性。总之,现代教学改革的价值强调的是片面的主体性,被动的主体性,而非整体的、主动的、创造性的主体性。 作者根据区域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分析批判传统知识教学观和目前盛行的狭隘的“主体性”教学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六要素”教学方式的产生,是从“一般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性教学)研究教学主体的发展,到在“有实效的课堂教学中”(发展性教学)研究教学主体的发展,再到“运用‘六要素’教学...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