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解构还是僭越?

曾枝盛/著

2025-11-24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丛书介绍:本丛书选取近二三十年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以概述、解析与研读原著相结合的方式,弄清上述每一思潮流派的缘起及其历史背景,阐述其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指出其理论的方法论特征,并通过其理论的具体实践运用,看其当代意义之所在。本书介绍: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自1980年代以来就以一种不太准确和规范的方式被使用着,它并非描述一个学派而是描述一个趋向。通常把后马克思主义按照历史记录概括为不同的且源出于当时其他传统的哲学家比如阿多诺、阿伦特、哈贝马斯、拉刻劳等。本书是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论述。

首章试读

导论 自从“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最初产生以来,经历了很长一段的沉寂时期,然后再度出现,这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引起激烈的争论。2000年前后,该概念也引起我国学界的注意,因而开始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国外,引起激烈争论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质;而在国内,引起讨论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它的政治内容与实质,而是它的定义本身与它的生成学问题。定义问题与生成学问题是一对互相纠葛的问题,弄清其一则可以帮助弄清其二,如果二者中任何之一弄不清楚,则另外之一同样模糊不清。由于关于定义问题过去几年已经多有讨论,所以这里只着重谈谈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学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学界就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问题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对此存在不同意见,这也是正常的。南京大学哲学院2003年《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第2期,以“后马克思思潮与后马克思主义笔谈”为题发表了以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为首的5篇笔谈文章,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后马克思思潮”“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3个概念的定义问题。从这几篇笔谈文章来看,讨论者对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不尽一致。张一兵教授提出的是“后马克思思潮”“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3个概念来“界划”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对使用“后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持一定的保留态度。而胡大平教授则主张不能排除“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之外。其他几位参加讨论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这个问题,这些文章已经初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作了基本的概括。在此之前,我在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后马克思主义》一书,以及2004年我在《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1]一文中,曾经提出我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的看法,即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若把‘后现代主义’视为一根长长的瓜蔓,那么‘后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一个‘瓜’而已。”[2]我并且认为,这种后马克思主义“以解构哲学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强调‘非传统’‘无中心’‘多元化’‘民主化’‘反逻各斯主...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