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取瑟而歌:待人处事要爱憎分明

banner"

>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段故事特别能体现孔子的性格。

孔子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心里有情绪就会表达出来。

孺悲想见孔子,但孔子不想见他,便和传话的人交代:“你跟他讲我病了。”

传话人刚从孔子的屋里走出来,在孺悲还没走的时候,孔子就取瑟而歌,特意让孺悲听见。

孔子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孺悲明白,他的身体很好,生病只是个借口。

孺悲是鲁国人,他跟孔子学过礼。

从这段话来看,他应该是被孔子开除了。

至于他是否做了什么有违道德的事,或者触及孔子底线的事,《论语》和史料都没有记载。

古人特别善于替孔子总结,把孔子各种言行的意义拔高。

有些人认为,孔子这么做是一种教育,叫“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就是表达出对一个人极度的失望,而希望对方自我反省的教育方法。

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孔子就是不高兴、生气,看不惯孺悲。

一般我们不想见某个人,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会称病推辞。

但孔子在称病拒绝见孺悲后,又让孺悲知道他是在称病推辞,就是想让孺悲知道自己不屑见他这个事实。

孔子可能对孺悲极度失望,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孔子的行为是不是“不屑之教”

,能不能“教”

到孺悲,我们不知道。

就算孔子有“不屑之教”

的意思,能否收到成效则要看孺悲的领悟能力。

如果孺悲是一个君子,会因为受到这样的刺激而反思奋进,改正错误;如果孺悲是一个小人,不会反思,不仅学不到东西,还可能会仇恨孔子。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给我们展现了孔子的性格——不怕得罪人。

一个人不敢得罪他人,与所有人都交好,未必是好人。

真正的好人一定是好的人说他好,不好的人说他不好,因为他敢于得罪不好的人。

现在性格鲜明的人越来越多,类似于孔子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很常见的。

比如你对某人不感冒,当他发来冒犯你的信息时,在不予回复的同时,你可能还会发一条朋友圈,让对方看到你的动态。

这么做的潜台词就是:我在线,但我就是不想回你的信息,你看着办。

孔子的“取瑟而歌”

,就是这个意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小学六年影响孩子的一生奇妙博物馆82年生的金智英(再版)沈石溪挚爱动物小说系列:1.残狼灰满重新生长当你又忙又累,必须人间清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名师张雪峰手把手教你填报高考志愿(修订版)白马春风恰少年:唐宋诗人的快意人生直男穿成贵院的Beta炮灰后元素的故事终极进化:从特种兵开始草上的微光90后来了:正在成为中坚力量的一代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花间集破局:中国服务经济15年崛起与突破之路破圈武则天不可以漱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