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中小
祭于公,不宿肉:祭祀之肉怎么吃
banner"
>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古时候祭祀都要用到肉,有时要用整头牛或者猪来作为祭品,有时用整块肉来祭。
祭祀完了以后,要把肉切下来跟大家分。
诸侯一般都是用整头的牲畜来祭祀,祭祀之后,再切成一块一块的分给官员,这也代表这是一个被相互认可的圈子,这种被分割的肉叫作胙肉。
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很关键的原因就是胙肉不至。
鲁君祭祀完了以后竟然不给孔子分胙肉,孔子在家里等了好几天,才决心出国。
到了鲁国的边界,他又待了三天,想着万一鲁君再命人把胙肉送来,自己就不走了。
结果还是没有等到,孔子心灰意冷,开始周游列国。
分享胙肉是当时很重要的礼仪和习俗。
“祭于公,不宿肉”
,参加国家祭典所分得的祭肉,拿回家以后不要过夜,要在当天吃掉。
“祭肉不出三日”
,家里有祭肉,存放不能超过三天。
“出三日,不食之矣”
,过了三天就不要再吃了,这也是卫生文明的需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