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选拔研究生学生

孙晓敏/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考研大军在以每年10—15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00万人。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使真正有潜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并确保教育资源应用于最适合的群体,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本书针对研究生复试中,应该考什么,怎么考这一政策制定者和招生单位的困惑,从人力资源选拔的视角,破解这个难题。“评价中心技术”是当前人力资源选拔领域的“利器”,以其过硬的“预测效度”受到人力资源选拔实践者的青睐。本书以心理学、管理学等七个典型专业为例,参考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资料为依据,展现了评价中心构建专业胜任特征的思路和方法,对我国研究生复试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观点,对于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章试读

序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选拔本科毕业生进入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是关系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关键工作。但是,时至今日有关系统研究甚为缺乏,各高校各专业的招生工作仍然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研究的支持。 无论是教育考试还是人才选拔,基本的原则都是“择优录取”。什么是“优”?一般的说法是“德才兼备”。上述说法几乎没有人反对。然而,在实践中主持考试和选拔工作的人,总是困惑于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考什么;再者,是怎么考。这两个基本问题解决不好,考试和选拔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忽视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在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上出现重大偏差,考试和选拔可能成为形式上庄严郑重的一场闹剧,进而沦为社会上的笑柄。这样的事情确曾发生过。 考试录取和人才选拔,近百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各种借助于考试方法选拔人才的工作,都要在基本科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地科学研究、精心地设计和专业化地操作,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结果。孙晓敏博士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对研究生复试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借鉴人事选拔中的评价中心方法,从胜任特征出发,对典型专业构建了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她在哈佛大学心理系进修的两年时间里,查阅了大量国外研究生选拔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研究生复试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的观点。这对于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就是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通读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点。 其一,该书在Campbel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这一模型既强调研究生学习中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学业能力,又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学业努力、个人自律、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同时还强调了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动机性因素,例如,职...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