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译后记

banner"

>

初次翻译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字就有幸得了一部日记,窃喜。

阅读是探秘;读日记更是“窥探隐私”

;至于译日记,则简直就像成了作者的“闺中”

密友,他推心置腹坦露心迹,你侧耳倾听心生戚戚。

坦白地说,翻译《莫斯科日记》这一极具个性的文本,译者喜欢上了本雅明这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人。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可谓一次苦旅。

他对阿丝雅·拉西斯的情是苦涩的,爱到深处,男儿柔肠,丈夫落泪;他在莫斯科的处境是艰苦的,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囊中羞涩。

译笔因此种种苦而凝重。

然而,一个热爱着怒放于冰天雪地里的圣诞玫瑰的人,其内心必定是生动的、丰盈的、充满情致的。

跟随着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那个遥远的莫斯科城走街串巷,在剧场与影院逗留,在教堂与博物馆穿梭,在闹市与乡野徜徉,在店铺与货摊流连。

观察、感受、品鉴、思考……译笔也似乎呼吸着作者的喜乐而浅吟低唱。

译者之喜欢本雅明,当然还在于其作为学者的洞察力。

尽管其莫斯科一行行程短暂,交往圈子有限,但他对彼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社会环境、民众生活等诸方面的观察与判断不可谓不深刻。

学者的客观与理性也体现在本雅明与“情敌”

赖希及情人阿丝雅之间的微妙关系中。

他乐于同赖希进行学术探讨,对赖希的赏识是真诚的。

他痴情于阿丝雅,却也能冷静地看待两人之间的种种问题。

这个活生生的、爱着并痛苦着的人,绝非偏执与偏狭之辈。

《莫斯科日记》里这个摘下了一切假面的本雅明,是个可爱的人。

如今,日记已译毕。

天下译事皆辛苦。

然一旦译成,便是苦,也是乐了。

郑霞

2014年7月28日记于上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变中前行: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掠影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德国悲苦剧的起源“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北京:城与人我写越狱,还真有狱友跑出来了?觉世之道:王阳明良知学的形成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近代中国宗教文化史研究(上、下)民国北京研究精粹德意志人旧制度与大革命解说法国大革命史民国北京犯罪问题研究我包养过的校花,变成我老板了!民国北京的公共卫生巴黎刽子手随军男人已结婚,转头嫁他首长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