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天人之际:反思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

刘思宇/著

2025-11-17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北师大文艺学中心研究丛书系列之一,该丛书是童庆炳先生督促下组织,旨在整体展示北师大文艺学研究的优势学科面貌。本书的核心思路是从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方式的转换看古代文论文本的特殊性。本书首先对新时期以来中外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相关文本的研究方法、转变历程及其相互影响做了详细的梳理。结合与古代文论言说与接受的时代背景之比较,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文本的特殊性,及其在国学与西学争锋的当代中国和文化心态日趋开放和多元的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本书并非任何意义上的教科书模式、文献综述或归类命名,而是对新时期古代文论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学理的考察和反思,有一定的新意。

首章试读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批判丛书》总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东摇西摆地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当年那些叱咤风云、无比真诚地探寻“文学本质”“美的本质”“文学规律”以及“创作的奥秘”的领军人物们如今都已入耄耋之年,其中许多人已经逝去了。而当年那些初出茅庐,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激动得脸颊潮红的热血青年们,如今也大都满脸褶皱、两鬓斑白,盘算着退休后的日子了。时光如水,思之令人心颤!然而文学理论向何处去以及相连带的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等当年曾经纠缠过老一辈们的困惑,却像服了长生不老药一样依然健在着。莫非困惑注定是当代中国学人的宿命吗? 对文学理论近四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学界早就开始反思了。现在我们对当年围绕“审美本质”“审美意识形态”“主体性”“方法热”“向内转”等话题的讨论已经清楚地明了其缘由与得失。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等也早成了令人生厌的老话题,甚至连“理论之死”“后理论时代”等提法,也很难吸引人们的眼球了。新一代学人越来越注重对各种当下文学与文化现象进行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而不再热衷于纯理论概念的炒来炒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理论似乎更加困惑了:这门学问真的还有存在的合理性吗?这就意味着,反思与批判依然是当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历程,我们的文学理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西化”了?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国今日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占有怎样的位置?我们的文学理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是必要的吗?如果是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来?这些问题都只有通过反思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我的老师童庆炳先生曾多次给我打电话,嘱我一定要组织一套丛书,专门探讨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有责任对当下文学理论领域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并做出回应。他甚至帮我策划这套丛书的具体内容,还亲自帮我邀请了一批作者。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我拟定了十五个选题,分别确定好作者,并且于2015年上半年申请到...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