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桑兵/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国学研究与西学、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大学史学课程设置与学风转变等等,系统地阐述了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不仅可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亦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首章试读

绪论 抗日战争中的1942年,陈寅恪为杨树达的《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作序,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肺腑之言: 先生少日即已肄业于时务学堂,后复游学外国,共同时辈流,颇有遭际世变,以功名显著者,独先生讲授于南北诸学校,寂寞勤苦,逾三十年,不少间辍。持短笔,照孤灯,先后著书高数尺,传诵于海内外学术之林,始终未尝一藉时会毫末之助,自致于立言不朽之域。与彼假手功名,因得表见者,肥瘠荣悴,固不相同,而孰难孰易,孰得孰失,天下后世当有能辨之者。呜呼!自剖判以来,生民之祸乱,至今日而极矣。物极必反,自然之理也。一旦忽易阴森惨酷之世界,而为晴朗和平之宙合,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则国家必将尊礼先生,以为国老儒宗,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其时纵有如梦之青山,宁复容先生高隐耶?然而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亦儒宗所应具,斯诚可嘉之兆也,又何叹哉?又何叹哉?[1]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其实也是陈寅恪的夫子自道,借表彰杨树达而感叹时遇,寄望将来。作者本来悲观情绪较重,于战乱之中有这样的美好憧憬,是以“天而不欲遂丧斯文也”为信念。国家但有安宁之日,理当奉此辈为国老儒宗,供于京师太学,以弘扬华夏文化。这不仅是对学术文化前景的期望,也是对国运兴盛的祝愿。 战乱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学术渐上轨道的趋势被打断,出现停滞甚至倒退。不过,战后的恢复与发展也并未完全如陈寅恪所寄望,国老儒宗依然不得其位。个中原因不能仅仅归咎于战乱。与杨、陈“同时辈流”,大都“假手功名,因得表见”,其肥瘠荣悴,显然不同,难易得失,也极易分辨。然而正因为此,社会人心,风气不正,则趋炎附势,避难就易,适为凡人之天性,而非民族之理性。1920年7月,北京大学毕业而栖身政界的金毓黻在日记中写道: 今人多喜作政客,鲜为学者。其故在为政客者,一旦斧柯得假,则高下在心,用舍由我,权位以此而崇,功名由之以盛,加以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穷乏得我,在己既足自豪,人亦从旁艳羡,此为政客者所以日多也。至若为学者,其性恬淡,其志清明,其行苦卓,非有确立不拔之操...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