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吕妙芬著/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本书以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取径,研究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学术运动——阳明学之兴衰。除了循时序描述阳明学派的建构、发展和地方讲会历史外,本书探讨的内容还包括:学者个人思想内涵、论辩议题、学派内部差异、学者个人乃至群体的行动及其政治意涵、明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及其衍生之士人群体在整体社会结构上的变化等相关社会现象。所涵盖的向度从个人内心世界延展到政治社会层面,是一部试图将阳明学置放于明代文化脉络中进行研讨的著述。

首章试读

序 本书的完成我要特别感谢许多人,在台大硕士班课程中教导过我的何佑森教授、张亨教授、钱新祖教授、古清美教授,他们是带领我走进这个领域的重要启蒙者。我也要感谢UCLA历史研究所扎实而精彩的课程,尤其是Benjaman A.Elman、Ri Glahn、Herman inzburg教授的教导和治学风范,更是对我的研究有重大的启发和影响,我亦深觉有幸能在当年客座UCLA的沟口雄三教授和夫马进教授的课堂上聆听,接受教诲。如今回想,当时我能吸收学习的其实很有限,许多课堂上的讨论细节也已不复记忆,不过他们深思好学的态度、认真专注的神情,曾经感动我。他们眼神之中流露对学术的热诚偶尔仍会浮现在我脑中,就像普鲁斯特非自主性记忆之完美、鲜活、没有时间限制,我的感动也如此。尽管美好的回忆片段未必反映现实,现实世界也总离不开权力关系的算计与冲撞,但如果我对学术研究尚有些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想法,除了知识内容,我相信这样的感动是一种力量,我也愿意珍藏它。 本书有一部分是改写自我的博士论文,其中有许多地方受益于当年一起修课论学的同学们:祝平一、杨瑞松、廖咸惠、柳丽敏、孟悦、丛小平、王超华、唐泽靖彦、Sam Gilbert,Eugehomas。他们是我海外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精神伙伴,他们的友谊也是我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 这本书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在“中央研究院”优良的学术环境中完成的。1995—1996年我在历史语言所的明清档案室工作,我要感谢我的主管刘铮云教授让我弹性上班,可以更充分利用图书馆;1996—1997年,“中国文哲研究所”的博士培育计划奖学金让我更有效率地完成博士论文,也要特别感谢钟彩钧教授仔细阅读我的文稿,提出指正意见。从1998年起,我很幸运可以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内工作,从担任熊秉真教授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到所内助研究员,我确实在许多的学术演讲和同人的研究讨论中学习、获益,也因为安定而良好的研究环境,让我可以逐步扩展研究的范围。我也要感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对本书关于江右和浙江地区研究的赞助。范毅军教授与“中央研究...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