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三卷)

周洪宇/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优秀的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思想家。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尊之为“陶子”,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号召广大教师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不仅在国内,陶行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前中国研究所所长、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曾经指出“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2007年,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德#8226;汉森(DavidT.Hansen)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一书中,介绍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国教育思想家就是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并列。

首章试读

总序:找寻指引教育走向美好未来的明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渗透已经达到了全新的广度和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不再处于相对封闭、单一的状态,人们被联系在一起并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同时,全球化也促使世界文化进一步开放、交流和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被刻上了“一体化”的印记,原有的以一个民族国家为范式背景的研究受到了冲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界,都需要打破本土研究的单一窠臼,力图找寻一套既适合国内学术发展需求,又具有全球视野的研究路径,这都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 在全球化发展走向下,也应当看到全球学术“多元化”的存在。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理解,不同话语环境下的学者有着多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从教育研究来看,不但要立足现实,还要回顾历史,发掘优秀的教育资源,更要展望未来,思考教育改革发展的长久战略。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神经系统”,是该民族传统与未来发展的最集中体现。我们需要把优秀的教育思想精华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中,同时又需要从全球学术研究中得以更新和重生,力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一方面,虽然每个国家都具有各自的意识形态特点和民族性,但是人类在教育问题上的需要却是共通的。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价值近百年来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发掘,成为全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教育遗产,从这一点上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打破了本土区域性界限而走向世界。另一方面,研究中国的教育学术也应当有全球视野。陶行知的研究定位应当是多向度的,既要用国际化的眼光去审视陶行知研究,又要保持本土化的对陶行知的解读。只有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本土生成的宝贵教育资源,注重开放性,加强国际交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也是我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学说体系、富有世界影响的大教育家。毛泽东称其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