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克洛德·奥利埃

banner"

>

克洛德·奥利埃出生在法国巴黎,年轻时攻读法律,并游历过欧洲和北非,曾在摩洛哥当了5年外交官,丰富的阅历给奥利埃的创作带来直接的影响。

他的获奖作品《导演》直接取材于他在摩洛哥的见闻和自己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奥利埃的创作进入高产期,相继发表了小说《维持秩序》《印度之夏》和《诺朗的失败》,并于1967年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梭子》。

这些奥利埃前期的作品,基本是在沿着新小说所提倡的反传统方法进行创作的。

这些小说显示了他作为新小说家的创作特点:人物形象模糊不清,情节淡化,连篇累牍的心理分析,对物的描写细致入微、不厌其烦。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奥利埃的创作有了初步的实验性质。

随着作家对世界认识的日益成熟,奥利埃的小说叙事艺术也逐渐复杂起来。

他对单一有序的叙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强调复杂的艺术才有内涵和生命力。

为此,奥利埃打乱了自己小说的界限,几部小说互为一体、前后照应。

前一部作品的开头,后一部小说竟能一字不漏照抄;后面的作品自动衔接前面作品的故事情节。

另外,作家对语言的追求近乎实验,玩起了文字游戏。

奥利埃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如《埃尼格马》《乌尔或二十年后》《富齐·塞茨》等明显带有上述色彩,深深地打上了实验的烙印。

总之,奥利埃的作品溶入了新小说的潮流,成为新小说派的一员。

不过,其后期的实验性创作,却是其他新小说家所望尘莫及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2版)黑巫师生存法则(西幻)当代中国民营电影发展态势研究电视名牌节目读解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灯塔的光:一个世纪的回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俄国与欧洲:一个国际关系史的视角动手型展览:管理互动博物馆与科学中心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多元成功路:与农村青年谈人生选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案例集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大学生求职面试指导用书:3天轻松通过面试关重生人族,开局化冥河为分身儿童文学教程钓台的春昼耳根清净:好音乐与好唱片为白月光退婚,重生后连夜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