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烟火人间摘抄

温伯陵/著

2025-11-12

书籍简介

微信知乎历史大神温伯陵,击碎对唐朝诗人的刻板印象,带你全面了解唐朝诗人,讲述隐藏在唐诗背后的故事。很多人认为,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就代表了作者本人,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比如我们印象中豪放洒脱的“诗仙”李白,实际上一身都为功名所累;“诗圣”杜甫年轻时曾是一纨绔子弟,后来屡遭挫折才渐渐接了地气;号称“诗佛”的谦谦君子王维,也曾写过歌功颂德给皇帝拍马屁的诗;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实际上也热衷于功名,只是由于自己情商不够一直碰壁而已;都说高适是诗人,实际上带兵打仗、建功立业、治理地方才是高适的主业,写诗不过随手而已;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种千古名句的多情种子元稹,也曾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抛弃过多位相恋过的女子;出身寒门才华横溢的宋之问,为了往上爬,居然不择手段,有奶便是娘……唐诗就是唐朝人的微博,它承载了唐朝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狂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唐诗是唐朝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而读唐诗则是了解唐朝诗人,甚至是了解唐朝的方便法门。

首章试读

序 小时候读唐诗,几乎都是囫囵吞枣地背下来,能应付学校的作业和考试就行,从来没有想过诗歌背后的故事。 长大后更是和唐诗绝缘。因为诗人被贴上标签,李白是潇洒的酒闷子,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苦哈哈……在固定认识的标签下,实在对他们提不起兴趣,因为已经自认为懂了嘛。 那时候反倒喜欢读历史,尤其是汉朝、三国、唐朝,读得多了便往深处想:为什么刘邦能赢?为什么韩信一定要死?为什么武则天可以当皇帝?这样想得多了,又涉及到另一个方向:历史的背景和人物的情感。 读唐朝的历史,唐诗是绕不开的高峰,它散落在唐朝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寻求赏识要写干谒诗,送别朋友要写送别诗,为国点赞要写边塞诗,甚至喝酒、求爱、无聊、吐槽都要写诗。可以说,诗歌是唐朝的微博。 把唐诗和诗人放在历史的背景中揣摩,经常会有一种感动。 以前读李白,总是被“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等鸡血搞得热血沸腾,仿佛李白就是没有烦恼的谪仙人。李白虽然一辈子想当官,但又不把皇帝和权贵当回事,简直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可细细想来,这些鸡血背后却是李白一辈子的颠沛流离。他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理想也没有实现,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快六十岁依然在到处投简历找机会。从少年到老年,李白始终在奋斗。这种不屈的斗志,让我想起刘备“髀肉复生”的感叹。 谪仙人的李白可以让我们羡慕,而肉体凡胎的李白才让我们感动。 作为唐诗的代表,杜甫则是另一个典型。 他年轻时做过纨绔子弟,没有经历过世间的苦难,也不知道人生要经历多少坎坷,张口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象牙塔里的中二少年没什么区别。直到被社会按在地上摩擦,经历了没米下锅的窘境,杜甫才算接了地气。而在安史之乱以后,当杜甫看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才算完成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这种升华倒不是忧国忧民,因为忧国忧民的人多了,不缺杜甫。我觉得杜甫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并且和普罗大众站在了一起。读杜甫的诗总能感受到一种慈...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