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戴望舒

戴望舒/著

2025-11-12

书籍简介

本书基本囊括了“雨巷诗人”所创诗歌,同时还力邀了一直在教育阅读推广前线工作的黎铮女士针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了精彩评析,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真实的“雨巷诗人”,并对其诗歌的艺术创作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戴望舒的作品虽然不多,并且多半都是短诗,但却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诗歌中包含的艺术气质显示并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诗人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首章试读

戴望舒与他的诗 阅读推广人 黎铮 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翻译家戴望舒先生,虽然其诗歌产量不多,但是,他依托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资源,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手法,采取法国象征派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哀婉、清新、朦胧的艺术特点,使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经过近百年的大浪淘沙,至今仍被人吟诵。 戴望舒最著名的诗歌莫过于其创作于1928年的《雨巷》,这首诗被叶圣陶称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从而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作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不仅引领一个时代的**,更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雨巷”时期,其作品大都收录于《我的记忆》一书中,以抒写青年人的爱情与理想为主,情调低沉、阴郁。而创作于此时的《雨巷》则表现出了诗人由浪漫的抒情主义转为象征的表现手法,并且为诗人赢得了巨大的赞誉。 《雨巷》之后,诗人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改变了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他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人逐渐在诗歌的创作中找到了“新的情绪和表达这情绪的形式”,从而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我的记忆”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诗人用散文化的笔触,营造了具有丰富情感的意境。其代表作《我的记忆》就呈现了诗人当时对于诗歌创作风格的大胆尝试与创新。 1938年之后,诗人避居香港,残酷的战争和多舛的命运让诗人从诗歌创作的象牙塔中走了出来,他的诗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现实成份,此时的代表作为《我用残缺的手掌》、《狱中题壁》等。在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风格更加平实真挚,感情悲怆雄厚,风格多变,内容广泛,显示出了诗人诗歌创作日臻纯属。 《雨巷》为诗人的成名作,可以说是集众多艺术特色于一身。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美与音韵美。诗人早期创作的作品,大量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雨巷》...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