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培国学

李帆/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刘师培与中西学术》,正是着重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刘师培。刘师培生于经学世家,自幼承传家学,少年时即“以绍述先业、昌扬扬州学派自任”,研究刘师培的学术,自然首先要探讨他对家学和“扬卅I学派”的继承问题,《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史研究为核心》即以此为开端。书中认为刘师培的著述涉及方面甚多,其“学术规模和治学特色可谓深得·扬州学派’之精髓,即长于会通,兼容并包。”如治经虽偏重古文,但不排斥今文经说,二家经说可并行不悖;对宋明人之经说也不存门户之见,主张“荟萃汉、宋之说”,反对“并有宋一代之学术而废之”。一代有一代的学术,刘师培从事学术研究的晚清毕竟不同于乾嘉年间,因而他的学术研究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带有时代的特色。刘师培学术的时代特色,即是中西交融之学。

首章试读

序一 近代中国知识界,刘师培可算得是有特色的人物。他12岁已读完《四书》、《五经》;19岁中举人;20岁会试落第,至上海,先后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谢无量等人,遂投身于革命潮流,并与林獬合撰《中国民约精义》一书;21岁先后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光复会;22岁加入“国学保存会”,并成为其机关刊物《国粹学报》的主要撰稿人;24岁携妻何震等东渡日本,面见孙中山,即正式加入同盟会,并成为《民报》撰搞人,随后参与章太炎等人罢免孙中山的同盟会总理职务的活动,此外还创办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天义报》,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1907年)12月由日本回上海,向两江总督端方自首;25岁与何震再赴日本东京,《天义报》停刊,另创办的《衡报》亦于是年(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查禁,随后与何震自日本返上海,向端方密报江浙革命党人谋武装起事;26岁去南京公开投靠端方;28岁随端方入川,端方为哗变湖北新军所杀,刘为四川军政府资州军政分府拘留;29岁获释后,在成都四川国学院任教;30岁离成都赴上海,后至太原,出任阎锡山都督府顾问;31岁离太原赴北京,任袁世凯公府谘议;32岁与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发表宣言,鼓吹帝制,后筹安会改组为“宪政协进会”,出任参政院参政,被袁世凯封为上大夫;34岁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其间还在国文研究所担任经学、史传、中世文学史、诸子四个研究科目;36岁与黄侃任《国故》月刊社总编辑,“以图挽救”“国学沦夷”,是时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1919)11月因病去世。 从刘师培的简历可以看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思想杂而多变。16岁时“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19岁得中举人,20岁会试落第,到上海后遂投身于革命潮流,思想变化迅速。1907年刘师培(24岁)的活动情况,很能表现出他的思想杂而多变。这一年,刘师培于2月到东京与孙中山晤面后正式加入同盟会,3月即参与章太炎等人的“倒孙”活动,12月回上海后向端方自首,背叛革命;他一方面不断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国学研究的文章...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