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下册期末考试重点

蒋承勇/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本教材以“回到原典”、“贴近文本”理念为指导,在简明扼要地梳理东西方文学发展脉络、阐述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分析经典文本,引导学生研读文学原著。为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鉴赏与理解能力,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与习惯,本教材对重点分析的文本附加了精彩篇章的“选读”;选文重视契合文本分析,且尤为注重中译文的特色与水准。基于诗歌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意象变异,诗作选文除了采用不同名家的中文译文,还附有英文原文或英文翻译,便于学生体验经典诗文的原味。此外,本教材“附录”向学生推荐了100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名家译本、精选50部作家传记和16部文学思潮研究著述,以帮助学生“回到原典”、“贴近文本”。

首章试读

总序 曹顺庆 《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4日01版刊登了叶小文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文章指出: 在观摩北师大“国培”计划课堂教学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古代经典,语重心长。讲的虽是教材编辑要保留必要的中国文化经典,却涉及“把根留住”——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我认为,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面临失传的危险:现在许多大学生基本上无法读懂中国文化原典,甚至不知“十三经”究竟为何物。这种不读中国古代经典原文的现象,已经大大地伤害了学术界与教育界,直接的恶果,就是学风日渐浮躁,害了大批青年学生,造就了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严重失语,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能力的衰减。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整个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教材编写为例,编写内容多为“概论”、“通论”,具体的“原典阅读”少,导致学生只听讲空论,只看“论”,不读经典;只读文学史,而很少读甚至不读经典作品就可以应付考试,以致空疏学风日盛,踏实作风渐衰。另外,许多教师所用的读本基本是以“古文今译”的方式来教学的,而并非让同学们直接进入文化原典文本、直接用文言文阅读文化经典与文学典籍,这样的学习就与原作隔了一层。因为古文经过“今译”之后,已经走样变味,不复是文化原典了。我认为应当要求学生直接阅读中外文原著,不用今译汉译,这也许是改变此种不利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多年来,我大力倡导用古文(不用今译)读中国文化与文学典籍。我在本科生中开设了“中华文化原典阅读”课程,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中国文化原典:《十三经》”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原典,并且教材直接用经典原文,不用...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