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董健/著

2025-11-17

书籍简介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难度合宜,适合本科生教学使用。同时,本书没有局限于中国大陆的文学,而是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和阐释文学,将中国台湾文学、中国香港与澳门文学都囊括了进来,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首章试读

绪论 何为文学,如何治史? ——1949年以来的文学史重考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一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提法开始出现在大学教材和有关论述中。当时它的所指有三:一是文学的时段性,指1949年以来的文学;二是文学的政治性,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文学”,又叫“社会主义文学”;三是文学的地域性,仅限于大陆的文学。80年代以来出版的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虽然结构框架与价值判断各有不同,但大都延续着这一视角。 事实上,只要不是单纯从党派和政治的视角,而是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和阐述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大陆的文学,而应包括中国大陆文学、中国台湾文学、中国香港与澳门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这三个组成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三个文学“板块”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同一性)来说有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共同使用一种语言进行思维与写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中国文化接受外来异质文化的挑战而做出历史性的回应时,从国人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的交叉、起伏,文学的进退、得失,都可看出它们有着那种发自文化之根的相通之处。特别是1949年之后大陆、台湾两地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在文学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在作家思维模式和文学观念的转变上,虽有轻重、先后之异,但却有着耐人寻味的惊人相似之处。另外,即使从非常具体的作家作品来说,也难以将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板块”完全割裂开来。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一国文学三个“板块”的格局也不是1949年之后才从天而降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延续。人们不会忘记,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从地域上说,中国现代文学就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块是以重庆、桂林、昆明为重要基地的所谓“国统区文学”;一块是北京、上海、南京、东三省等“沦陷区”以及香港、澳门等外国殖民统治区的文学;还有一块就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所谓“解放区文学”。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就是“解放区文学”延续与发展后的“共和国文学”。当年的所谓“国统...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