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杨正显/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本书从王阳明的生活史与思想史结合,重新考察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与在往后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既发掘了新的历史资料,又对王阳明的事功与人格进行了重新解读,让人眼前一亮,是当下明朝历史研究中的创新之作。

首章试读

前言 一、研究动机 毫无疑问地,在中国思想史,乃至于东亚思想史上,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封新建伯,谥号文成,1472—1529)是极为重要的思想家,这是因为他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中国明代中后期思想的发展,也扩及到近代中国以及东亚诸国的思想界,其中又以日本为要。而在明代中期之时,不论是从“觉君”或是“觉民”的角度来看王阳明的“良知说”与“知行合一”等学说,都是当时的一大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自身的“心”拥有做主的能力,能够知是知非,依此可以来应变万事万物,经纶天下。而阳明的思想宗旨,莫不成为四百年后我们朗朗上口的话语,从此,更显示其思想的穿透力。 这样重要的思想家思想的创生过程,自然为思想史家所注目,亦是思想史写作中的重点。近年以来,研究王阳明学说及其传播的历史过程,不但有较多学术著作的出版[1],且阳明弟子们的文集也陆续点校刊行[2]。此外,也有以阳明思想为主题的期刊、合集的出版[3]。这表明“王学研究”在学术界呈现欣欣向荣的境况,在现今思想史研究趋于没落的时期,可说是令人振奋。从这些著作中,可以归纳出几个研究的面向:一是在研究主题方面,较偏重于王门后学的分化问题、各地区讲会活动与发展情况、后学们良知概念的异同、王学在下层社会的推展等。二是研究的时段方面,对于阳明思想的讨论,时间点偏重于其晚年归越讲学后的种种发展。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是讨论阳明思想对当时士风所产生的影响[4],但对于阳明本身方面的研究则没有太多的进展[5]。三是从事王学研究的学者,其学术训练的背景大多是中文与哲学学科,反而历史学出身的学者相当的少。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界对阳明的研究较偏重在思想概念的理解,而未能深入探究这些思想概念产生的契机,例如说阳明思想的变化与当时学术与政治间,究竟有何关联? 虽然说通过这些著作,可以深入了解阳明后学对其思想的推衍,但对于阳明学说的成立,以及如何在正德、嘉靖之际(1506—1566)兴起的原因及过程,却语焉不详,使人有阳明学说成立的过程及其之后发展过程已获得合理解释的错觉。尤其是这些著作在...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