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十一年。 白露。 适逢皇太后年至古稀的高寿寿诞,为彰孝心,皇帝命礼部、工部、内侍省三部联结,重新修葺、扩建行宫,并更名为万颐园。 专为太后寿诞改建的行宫,提前一年便为秋季时节造了盛景,广种了太后青睐的枫树与菊花。 秋意浓深,枫染菊硕。 连绵如火烧云一般的红枫林下,一众随贺寿官员同至行宫的家眷小辈聚集玩乐。 此处西有楼台,南有活泉,设凉亭憩廊。 引路的宫婢将人带至此处歇憩,高坐居心台的太后,站在露台前,一垂眼,便能见着一群青年才俊和妙龄女郎。 心情美矣。 素知太后爱热闹,爱美人,凡受邀在列的官员和其子女,都隆重妆扮。 枫林下,华服美裳缭乱。 衣香鬓影,女眷们手持香扇拨摇,如蹁跹蝶群。 远远一列前来送瓜果的宫婢,在十几步远外,便听公子姑娘们争议着什么。 众人围着一方四季花鸟四方瓶,品评其插花,与瓷瓶上的浮雕瓷釉绘图。 这花瓶造型方正庄重、釉色青绿沉稳、釉图精细优美。 其中错落纤插着花枝茂叶,独独一尊花瓶,置于摆在野地的矮几上,集天地草木与人文雅艺为一体,雅致得巧妙。 花瓶只此一只,看着不像是御造。 能在今日拿出来摆在这人员聚集处,此物地位不同寻常。 即便不是太后的藏物,也是哪位贵人献上的珍品。 引得众人争议的源头,便是有人注意到这花瓶,夸赞其图画与釉彩如何精细。 一名圆脸姑娘问身边人。 “郭五姐姐,你看这巧技,像是哪位大师的手笔?” 这样只此一只的花瓶,能自民间流入宫中,依据其造型图画与釉彩的精细程度上看,不外乎四大瓷窑那几位有名远扬的匠人。 宣朝盛世,从宫廷到民间,重文重艺,推崇名家名作,研究琴棋书画是寻常,也有瓷器、绣品、玉雕等等。 尤其家学渊源者,对手工艺品颇有研究。 圆脸姑娘问的话没人能答出来,有人道:“你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