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估要突出什么机制

张红伟/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本书紧扣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陈述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管理模式,并对其改革方向进行了理论建构。其特色就是运用公共管理的最新理论治理理论建构了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机制改革的方向,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首章试读

总序 谁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的永恒话题。在高等教育规模小、受众人数少、在经济社会的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比较有限、对市民社会影响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似乎不太突出。因为能够接受教育的毕竟是少数,而这少部分人又是经过大浪淘沙、千挑万选出来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性质掩盖了质量问题。当知识经济兴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来,传统上高等教育所承载的集政治、文化、科技于一体的精英属性被稀释,世俗生存和生活的经济性及工具性价值现形,甚至被放大,尤其是在民办教育加盟下,高等教育迅猛扩张,当高等教育就读机会像“菜篮子”“自来水”和“天然气”一般不可或缺且容易购得,乃至成为民生的重要构成的时候,人民的满意不满意就与基础阶段有所不同。面对毕业后收益对投入的简单运算,满意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如果说基础阶段民间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一种近视的、直接的、简单的、可测量的学业成绩和升入下一级教育的资质,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老百姓开始从对过程的关注中解放出来,质量问题交由抽象的公众,尤其是公共知识分子去议论,个人对教育的注意力暂时休息或者关闭,直到毕业的新重要关头开关才再度打开。就业是大学生个人的事,但是在毕业的时候家长们义不容辞地披挂上阵,发动新一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运作。在升学率获得“指标化”地位的情势下,高等教育机构也在自我觉悟后或外力驱动下,将广开“产品销路”、提高就业率纳入责任范围。当往年的大学毕业生尚未完全就业,新一批已经加入了竞争行列,就业率就像是股市一样低迷,选择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自然成为家长们新的席上和茶余的谈资。与此同时,国际高等教育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些昔日执守“象牙塔”精神、展现“仙风道骨”魅力、不肯沾染世俗尘埃的世界名校,现在也不得不回到人间,为了生存,将国际留学生作为“现钞母牛”,其注意力投向国外的富人或中产阶级。至于一些本来就没有多少国际学术资本的教育机构,更是抓住后发国家的“留学妄想症”和“看西洋镜”心理,向国外居民的腰包伸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波又一波适龄学生放弃祖国的教育系统远渡重洋求学寻梦,带走了举家多年的积蓄,...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