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是哪个朝代的

桑兵/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走出帝制结果怎样?新旧交错的个人与群体在新时代如何安身立命?透过近百部日记重建民国成立前后波光诡谲的历史倒影本书系作者大转折时代四部曲之一,着重探讨辛亥革命前后亲历者的心态,及其对政体、国体、社会性质诸剧变的观察。作者返其旧心,借着性情、政见千差万别的日记主人们的身手耳目,顺着历史的进程重新经历一番时代风云的变幻,深入体察革命时代的波谲云诡之下,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等是如何面对巨变,适应形势,调整自我,在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设法立足存身,以致有所施展发挥,一方面可以补充大历史的视野所不及,丰富历史的影像,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认识历史的方式,还原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差异与活跃之于历史和史学的应有之义。

首章试读

绪言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经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而三次的形式明显有别,以共和取代专制,打倒北洋军阀、推翻北京政府、建立统一的国民政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可分别标名为进入民国、统一易帜和迎接解放,作为主体,则是由臣民变为国民,进而公民,再进而人民,至少在今人并不一致的观念里,与历来改朝换代不同,有着政体、国体、社会性质等分别。而亲历其事的各色人等,大都未必有这样理性概括的认识,他们的直观感受与缘自立场、身份、思想不同而来的差异相混杂,心境随着情势的展开变化而波动,言论行事与后来者的看法固然不尽相同,与他们本人事后的回忆解读也往往有所出入。不过,三次政权鼎革的形式内容有别,又会在他们的心路历程中留下烙印,而显示出心境与行事的差别。这些形形色色的亲历者如何度过席卷而来的革命浪潮,进入新政权、新时代,经历三次政权更迭者的思维行为有何异同,既关乎对革命进程的理解,也有助于对新政权及其命运的认识,颇可玩味,值得考究。其间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与光复,对于政见立场不同的人而言,虽然感受态度各异,也都要经历政权更替的考验。 三次由革命引发的政权更替以辛亥革命和民国创立为肇端,虽然逊清王室依然存在,少数人自愿坚持或不得不继续臣子的身份,大多数社会成员则因此由臣民变为国民。这样的变化,在亲历者鲁迅后来文学作品的描述中,显得有几分滑稽,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一段时期内更是贬为仅仅换了一块招牌。殊不知打落皇冠固然不易,摘掉臣民的枷锁,也绝不仅仅是剪掉一条辫子那样轻而易举。当然,也有皇冠是否非打落尘埃不可的重新思考。按住亲历者顺时序展开的喜怒哀乐的脉动,可见历史的发展并非先天注定的宿命,相关史事远比今人所认为的更加丰富多彩。 以各类亲历者的所见所闻为视角,自然有以何种材料为凭借的问题。考虑到即时性与连贯性,应循两条准则:一是取材以日记为主,辅以书信、年谱、文集等其他文献;二是时段以政权更替的时间为限,本篇即定为辛亥、民元,前后仅作背景式伸展,以便理解日记主人及其所记之人事。这并不意味着全然相信日记便是信史,中国日...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