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形考任务一答案

冷罗生/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本书是对法律职业伦理进行全面介绍和阐述的教材。本书以现行的法律职业伦理规范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审判伦理、检察伦理、代理伦理、公证伦理和仲裁伦理的基本内容,同时就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范畴、基本规范以及与法律职业伦理有关的法律职业责任、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现有的法律职业伦理进行总体描述和初步归纳。在编写方法上,本书力求创新,突出表现在本书的每章后都附有一节“阅读与思考”,选择了一些法律职业伦理的经典论述或者典型案例作为阅读与思考的材料提供给读者,同时配以“提示与问题”,引导读者对法律职业伦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思考,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方面的识别能力和推理能力。

首章试读

前言 自从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依法治国”以来,“法治”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词和关键词。法治,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应当是“良法之治”。在我们看来,法治,也应当是“良(法律)人之治”,因为法治主要靠法律人来运行,法律人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法治的效果和前景。 法律人的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素养,二是职业伦理素养。近年来,随着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统一司法考试的普及,法律人的专业技能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法律人的职业伦理素养却呈“沦陷”之势,少数法律人“三观”不正,“节操”尽失,极大地败坏了法律人的整体形象。以至于一些法学界的著名学者纷纷撰文大声疾呼,关注法律人的职业伦理问题(例如方流芳:《法律人为什么容易学坏》)。 美国律师协会鉴于“水门事件”中部分法律人的无良表现引发公众的强烈不满,作出决定,法学院必须提供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必修课程。尽管中国面临的法律人缺乏职业伦理的问题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法律职业伦理还不是法律院系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并不奢望通过这门课程就能立即提升未来法律人的职业伦理,但至少能通过这门课给未来法律人提一个醒,减少犯错的机会。 当然,法律职业共同体中,仍然有恪守职业伦理的楷模,如“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宋鱼水、“全国模范检察官”张飚、“中国律师界的良心”张思之等。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人构成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公平正义,因此需要遵守一些共同的职业伦理;因为具体的使命存在差别——分别为不同的利益主体代言,因此也存在相异的职业伦理。求“同”存“异”,才构成了法律职业伦理的完整框架。 本书主编和副主编多年来一直从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想让这门课程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接地气”,不但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阐述,更要有鲜活的案例,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这正是本书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