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张文质/著

2025-11-24

书籍简介

作者认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文化“子宫”,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不仅儿童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样需要改变。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作为在中国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学者,作者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在各地做过上千场讲座,他的很多观点,如“教育的起点是培养‘正常人’”,“没有陪伴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已经成为无数父母的共识。本书曾在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扬子晚报》等报刊上连载,精心修订的第二版增加了作者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更有指导价值。

首章试读

代序 “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家庭教育很大的麻烦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谁”或者有可能成为“谁”,时常让人疑惑的总是这样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有个说法一直被人看作是一种消极的应付态度而不断地作为反面教材被提及,那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背后自有它的深意:只要你当一天的和尚,你就有责任撞一天的钟。这在旁人看来极其枯燥的工作,因为责任使然、信仰使然,你也能够让它变得充满趣味和韵致。由这个比喻,我想到为人父母这件事,往往就是一辈子“撞钟”的工作,养育和教育孩子,几乎也成了我们一生无法逃脱的责任。选择为人父母,就是选择一种人类普遍的宿命,你必须,也只能以积极的建设者的态度,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更健康、更幸福的人。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总是容易的,谁不曾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梦想呢?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说:“孩子是我们的甜美,也是我们的悲伤,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心。”在这优美、隽永的句子背后,是一个父亲对生命深切的体验和对为人父母的责任极富张力的概括。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的生命中,又在父母的手心上。那么真正的好父母在哪里呢? 2008年,为了写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我在山东、上海、江苏、福建、湖北、四川、广东等地做了大量调查,调查的结果既让我震惊,也印证了我十多年来在基础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观察结果:一个“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有着一个“问题家庭”,一个孩子的成长出了问题,原因有可能出自学校与社会,但更本质的原因一定在于家庭。而从家庭中找原因,往往问题又出在早期教育上。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一个人无论身心哪个方面的疾病,如果病根出在童年的话,往往是很难治愈的。因为童年所有的影响,对一生而言,都是一种文化“刻印”,一旦刻上几乎终身难以更改。童年确实是生命之根,我们无论怀着怎样的虔敬之心来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培根”工作都不为过。 在我看来,陪伴孩子成长不但是父母的核心责任,也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美国...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