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书示宪儿

王阳明/周月亮 程林评析/著

2025-11-25

书籍简介

二十五封家书,看一代圣贤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引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首章试读

王阳明与父亲王华的家书 第一封 上海日翁[1]大人札 ——正德七年(1512) 父亲大人膝下: 毛推官来,■[2]大人早晩起居出入之详,不胜欣■。弟恙尚未平,而祖母桑榆暮■,不能■。为杨公[3]所留,养病致仕皆未能遂,殆亦命之所遭也。人臣以身许国,见难而退,甚为不可。但于时位出处中,较量轻重,则亦尚有可退之义,是以未能忘情;不然,则亦竭忠尽道,极吾心力之可为者,死之而已,又何依违观望于此,以求必去之路哉! 昨有一儒生,素不相识,以书抵男,责以“既不能直言切谏,而又不能去,坐视乱亡,不知执事今日之仕,为贫乎?为道乎?不早自决,将举平生而尽弃,异日虽悔,亦何所及”等语,读之良自愧叹。交游之中,往往有以此意相讽者,皆由平日不务积徳,而徒窃虚名,遂致今日。士夫不考其实,而谬相指目,适又当此进退两难之地,终将何以答之?反己自度,此殆欺世盗名者之报,《易》所谓“负且乘,致寇至”[4]者也。 近甸及山东盗贼奔突,往来不常。河南新失大将,贼势愈张。边军久居内地,疲顿懈弛,皆无斗志,且有怨言,边将亦无如之何。兼多疾疫,又乏粮饷,府库外内空竭。 朝廷费出日新月盛,养子、番僧、伶人、优妇居禁中以千数计,皆锦衣玉食。近又为养子盖造王府,番僧崇饰塔寺,资费不给,则索之勋臣之家,索之戚里之家,索之中贵之家;又帅养子之属,遍搜各监内臣所蓄积;又索之皇太后。又使人请太后出饮,与诸优杂剧求赏;或使人绐太后出游,而密遣人入太后宫,检所有尽取之。太后欲还宫,令宫门毋纳,固索钱若干,然后放入。太后悲咽不自胜,复不得哭。又数遣人请,太后为左右所持,不敢不至;至,即求厚赏不已。或时赂左右,间得免请为幸。宫苑内外,鼓噪火炮之声昼夜不绝,惟大风雨或疾病,乃稍息一日二日。臣民视听习熟,今亦不甚骇异。 永斋[5]用事,势渐难测。一门二伯、两都督,都指挥、指挥十数,千百户数十,甲第、坟园、店舍,京城之外,连亘数里。城中卅余处,处处门面,动以百计。谷、马[6]诸家,亦皆称是。榱桷[7]相望,...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